2017年08月19日 21:53 來源:中國僑網
海口埠銀信博物館。陳驥旻 攝
中國僑網廣州8月19日電 題:巴西設“中國移民日”、臺山建銀信紀念公園引粵僑關注
記者 郭軍
近日,巴西國會眾議院和圣保羅市議會分別通過相關議案將8月15日設為“中國移民日”,自此,8月15日成為巴西華人的節日,消息傳來,巴西僑界尤其是占多數的粵僑無不歡欣鼓舞。與此同時,與巴西萬里之隔的廣東臺山,三萬余臺山籍巴西僑胞的家鄉,一座風格獨特、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紀念公園也于近期落成對外開放,吸引了海內外僑胞的目光。
巴西僑胞廣泛融入當地社會
中國駐巴西大使李金章在出席巴西眾議院設立“中國移民日”活動時指出,200多年前,一批中國茶農遠渡重洋來到里約熱內盧和圣保羅,為當地民眾帶來了茶葉種植技術,也翻開了中國移民巴西歷史的第一頁。此后,大批華人先后踏上巴西土地,憑借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在陌生的環境中謀求生存,站穩腳跟。時至今日,華人華僑在巴西的數量從最初的200多人變成30多萬人。他們不僅將中國文化帶到巴西,而且積極融入巴西社會,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中巴經貿和人文交流發揮了難以替代作用。
“巴西設立中國移民日,將增進中巴兩國的合作關系,提升華人在巴西社會的地位,也會優化僑胞的生活和生意歡迎,這對我們僑胞來說是天大的喜事。”巴西巴中工商文化總會會長、巴西廣東同鄉總會名譽會長李濃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李濃忠的父親上世紀50年代移民巴西,最初在華埠開武館為生。20年后,李濃忠本人也來到巴西,至今已40余年。他告訴記者,隨著中國的強大,華人經濟條件的改善,以及中巴經貿合作和友好往來不斷深入,如今,巴西社會各階層普遍對華人比較友好和尊重。
“華人早期來巴西都很苦,很多是向親戚朋友借錢買船票出洋謀生。他們多數以做小生意起家,那時巴西人都特別喜歡吃廣東人做的角仔,很多廣東人都是做這個起家。”李濃忠回憶道,“那時雖然苦,但華人很勤勞,當地人每天工作8小時,我們華人要12個小時以上。”憑借自己勤奮和聰明,他們的生意由小到大。
如今,巴西華人普遍經濟條件都不錯,老一輩華僑的子弟大部分都已受過高等教育,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不少人從事律師、醫生等受人尊敬的職業。與老一輩僑胞不同,最近25年來巴西的新華人華僑多數都從事進出口生意。
僑胞在巴西本地受人尊重,與當地華社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回報社會密不可分。李濃忠說,“我們社團每年冬天都會捐款買食品,通過市政當局分發給當地的窮人。巴西社會治安不大好,特別針對華人的打劫時有發生,為此,我們還與圣保羅警察局聯系建立安全委員會,定期開會,檢討安全防范措施。”此外,華社還會經常做些活動,向當地社會展示針灸、旗袍、舞龍舞獅、書畫等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當地人的歡迎。
華人足跡遍布拉美 貢獻卓著
早年廣東華僑出洋,拉美是其中一個重要地目的。古巴、巴西、秘魯、智利當年都留下了大量華工的足跡。華人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所作出的歷史貢獻,也被當地社會銘記。
據有關資料介紹,歷史上曾經有約12萬契約華工苦力進入古巴從事甘蔗種植等工作。數千名華人還積極參與古巴革命運動。1931年在哈瓦那紀念華人參與古巴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十年戰爭”的紀念碑上,刻著古巴政治家的一句話:“沒有一位古巴華人是逃兵,沒有一位古巴華人是叛徒。”
在古巴革命58周年國慶招待會上,古巴駐廣州總領事伊莎貝爾·蘇亞雷斯曾說,“古巴人血液中流淌著非洲人、西班牙人和中國人的血。”
在巴西,如今有30萬僑胞,其中粵籍僑胞占多數,而這其中臺山籍僑胞又占了大頭。據廣東臺山外事僑務局統計,目前,祖籍臺山的巴西僑胞超過31000人,其中僅端芬鎮就有2100余巴西僑胞。
巴西設立“中國移民日”令當地僑胞歡呼鼓舞,而在當年不少巴西等拉美僑胞出洋的始發地廣東臺山端芬鎮海口埠今年也迎來蝶變重生,受到海外僑胞的廣泛關注。
昔日臺山人出洋第一港——海口埠蝶變重生
記者18日在海口埠采訪時了解到,始建于160余年前的“海口埠”,曾被臺山人視為當年出洋第一港。
海口埠見證了當地商貿的繁華與衰落,也見證了老一代華僑的出洋史。由于水上交通十分便利。當年,不僅粵西有水東船運載廉江牛、水東油、陽江豬和杉木前來貿易,來自香港、澳門、廣州等地的渡船也經常在此停泊。上世紀中葉,隨著臺山人出國不斷增多,海口埠迎來鼎盛期。
據介紹,海口埠包括了多條街道,在最繁華時吸引了近千人居住,120多間商號,金鋪頭、銀號、雜貨鋪、洋貨店、藥材鋪、茶樓、酒店、杉行、水果店等等,囊括各行各業,購銷十分興旺,附近圩場都來這里提貨。
便利的條件催生了發達的銀信業。在海口埠最興旺的西隆街,短短500米長的街道,就有萬豐銀行、鉅信銀號、永茂銀號等6家銀號,有“銀行街”之稱。
銀信又稱僑批,是中國海外華人華僑給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銀信自19世紀初開始,并大規模盛行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70年代基本終結,歷時150余年。銀信業是臺山百年來的特色,2013年,僑批(銀信)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是五邑地區與世界各地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體現,也是重要的世界記憶遺產。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海口埠舊碼頭經過抗日戰爭時期的轟炸后,只剩一個土坡和一棵大樹。如今海口埠僅人口200多人,在海外的華僑比村里的人還多。今年初記者首次來到海口埠時見到,與昔日的繁華景象相比,這里已經冷清不少,不過,許多當年的歷史建筑歷經百年風雨,依然保存完好。
為活化利用這條古驛道,在廣東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推動下,今年以來,臺山對海口埠進行了系列修復和改造。時隔半年,記者故地重游,海口埠的蝶變讓人眼前一亮。一座獨具特色的銀信紀念公園和銀信博物館均已建成對外開放,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
紀念公園內西洋亭、古碼頭、觀景平臺、銀信墻、博物館等元素,無不體現了設計者的匠心。其中,20根銀信柱尤其引人注目。據端芬鎮黨委委員李曉春介紹,銀信柱統一使用八面設計,用648片燒制的銀信瓷片,藝術性地展示了中國第一僑鄉“臺山”海外華僑銀信的緣起、遞送、歷史作用與現實文化價值。其高低錯落有序排列,按照不同主題,如勞工、留學、抗日、愛國、教育、科技等內容分別展示銀信文化,而銀信柱陣中圓形閉合空間的8個銀信柱按照歷史事件順序排列,地面上的地圖將反映五邑地區到達海口埠的古驛道,標出里程數、重要節點村落、出洋方向及到達的主要國家。
海口埠銀信博物館是另一大看點。走進博物館,一批批珍貴的臺山銀信僑批資料,讓世人了解華僑出洋的歷史。這是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之后,廣東省第二家以僑批(銀信)為主題的大型國有文物場館。
改造后的海口埠重新煥發生機。留守海口埠的居民紛紛用通過照片、手機、微信等渠道把家鄉的最新變化傳遞給海外的親戚朋友,引起他們的高度關注。“以前,這雜草叢生,衛生條件很差,地方也沒有發展,改造過后,環境變漂亮了,文化內涵也提升了。”一直積極參與海口埠改造工作的端芬鎮端芬圩居委會主任黃耀洪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在海外的十多個同學在得知家鄉建設紀念公園和博物館的消息后,紛紛致電表示希望回來參觀考察,“如今,這里每天都有僑胞和自駕游游客慕名而來。人氣旺了,海口埠居民也開心了。僑胞都說,沒想到家鄉可以改造得這么好。”
李曉春表示,接下來,還將啟動海口埠二期改造工程,古碼頭前的街道將恢復古街開發,修建古商業街,修舊如舊,并建成商鋪、民宿等相關配套設施,最終將開發讓今人體會出洋先僑愛國愛鄉的文化內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