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7日 16:13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中國僑網(wǎng)5月17日電 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要引起新加坡年輕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像上一代華校生那樣打下扎實的華文基礎,媒體的敘事方式要有根本上的改變,除了題材必須新穎,說故事的節(jié)奏也得更緊湊。
資深媒體人文樹森將于當?shù)貢r間19日,出席講華文運動公開講座《樂學華語,浸濡文化》,探討年輕一代在學習華文時面對的挑戰(zhàn),并與著名作詞人小寒及名主持人徐秀盈一起暢談如何讓華文繼續(xù)保持活力。
他15日接受聯(lián)合早報電訪時,舉自己熟悉的影視作品為例,分享看法。
談起新加坡本地華文媒體與影視如何吸引年輕人,文樹森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黃飛鴻大戰(zhàn)喪尸。吸睛的人物組合、混搭的故事背景,故事荒誕卻可能獲得年輕觀眾群的高點擊率。
他說:“新加坡以前分華校和英校,華校生的華文基礎非常扎實。要怎樣把這些文化傳統(tǒng)交給年輕一代,就要看方法。方法不好,他們會聽不進去、會沒興趣,所以這一點很需要考量。”
除了題材可以因互聯(lián)網(wǎng)較寬松的審查制度天馬行空,影視劇的故事結構如今也已不同。比如,年輕人現(xiàn)在更多使用手機軟件觀看視頻。為保證利潤,許多軟件只讓觀眾免費觀看影片的前七分鐘,之后的情節(jié)只有付費會員才能看。要怎樣在首七分鐘內(nèi)吸引觀眾因此是關鍵。
文樹森表示,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通曉英語,新加坡本地的雙語優(yōu)勢逐漸減弱。與此同時,中國各方面的發(fā)展,包括科技、影視等,都必然會影響新加坡。“不是說一定要很喜歡華文,但你先要有基本的了解。了解之后,才來決定喜不喜歡。”
除了把華文當成一門語言來學習,文樹森也認為文化傳承很重要。“語言本身帶來的優(yōu)勢有限,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文化。比如看電視劇,不了解文化,有時候就看不懂情節(jié),也體會不到故事所表達的情懷。”
他呼吁新加坡本地媒體人更重視年輕人關心的題材,因為這些才是會讓他們有共鳴的“情懷”。(靳忻)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lián)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wǎng)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