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8日 10: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 德國華商陳云斌:中國就是我的“根”(商界傳奇)
賈平凡 胡智軒
并非所有人的人生都有幸按部就班。當面對未知的命運時,我們應報以怎樣的心態(tài)呢?大多數人在被卷入生活的洪流之時,往往沒有太多時間細細思量。而勤勞的雙手和勇敢的心是他們搏擊生活最好的武器。
1992年,16歲的陳云斌開啟了在異國他鄉(xiāng)奔波忙碌的人生旅程。從洗碗打雜晉升為餐廳大廚;從開辦餐廳拓展到外貿生意;從底層華僑成長為一方僑領,在他鄉(xiāng)音濃郁的娓娓道來中,一個在德國愛拼敢闖的閩商的人生輪廓逐漸清晰起來。俠義、果敢、有擔當、肯吃苦、熱心腸……采訪中,陳云斌無懼無畏的坦蕩磊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遠渡重洋 艱難起步
陳云斌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上世紀80年代末,父母投資捕魚行業(yè)失敗欠下巨額債務,年少的陳云斌主動承擔起償還家庭債務的重任。繼承了先輩揚帆出海闖蕩南洋的豪情,他決定獨自前往德國,為家庭排憂解難。
“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不能在國外生存。我相信,只要努力勤奮肯吃苦,就一定能在當地立足,更能比別人做得好。”異國他鄉(xiāng),陳云斌毫不畏懼。
1992年末,初三剛畢業(yè)的陳云斌從家鄉(xiāng)福建省福州市出發(fā),大巴轉火車,火車換飛機,先后輾轉深圳和香港,經過20多天的跋涉,最后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夜抵達德國科隆。來不及喘口氣,他馬上為自己在異國的生存奔忙起來。
“作為發(fā)達國家,德國的各行各業(yè)早已十分成熟。初來乍到,我們只能從事自己熟悉的餐飲行業(yè)。”陳云斌回憶,“我從當地的電話簿上找來科隆所有亞洲餐廳的電話,挨家挨戶打過去,詢問對方是否需要中餐廚師。”
終于,陳云斌應聘到一家越南餐館。“那個老板聽我的聲音又輕又細,以為我是女生,就讓我做跑堂和打雜,但我希望當大廚。”陳云斌清楚,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于是,他從打雜和跑堂做起,邊幫忙,邊學廚藝,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洗碗工、打雜工、二廚……到達德國兩年后,陳云斌逐漸接觸餐廳管理的核心業(yè)務,擺脫了在餐廳內外奔前跑后的工作狀態(tài)。歷經一周的試工,他應聘成為一家韓國自助餐廳的大廚。“當時我又瘦又小,沒人相信我能做好大廚這份工作。為了贏得老板的信任,我必須一點一滴做給他們看。”最終,倔強的他用勤奮和實力贏得肯定。
大廚的崗位為陳云斌帶來了每個月超過3000馬克的收入,也幫他兌現(xiàn)了自己離家時的諾言。到達德國6年后,他不僅為父母還清債務,也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如今,他已不太想提及初到德國時的辛苦。“那時生活很簡單,每天只想著工作,補貼家用,最開心的事就是匯錢給媽媽,再打個電話報平安。”提及那段時光,他的臉上又浮起單純的笑容。
穩(wěn)扎穩(wěn)打 敢想敢干
1998年,陳云斌在科隆城外的小山坡上開了第一家自己的餐廳。這個有80多個座位的餐廳,是他當時全部的生活希望。從菜單設計、餐具擺放,到食材選擇、后廚管理,他都親自嚴格把關。“餐廳雖在市郊,也不大,但盈利還可以。”陳云斌用心經營著。
首家餐廳營業(yè)逐步穩(wěn)定,但陳云斌并不滿足于此。2003年,第二家餐廳順利開張;2011年,擁有400多座位的大型自助餐廳開門營業(yè)。
經營餐廳的同時,陳云斌也不斷琢磨商機。2009年,服裝進出口貿易公司開業(yè),為他帶來了超過1萬歐元的月均利潤;2014年,他又開辦了出口德國商品的公司。
豐富的人脈資源和敏銳的商業(yè)眼光為他的事業(yè)打開新天地。“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yè)有了‘走出來’的機會,但是他們沒有足夠的經驗和人脈。”在德國打拼多年,熟悉兩國的法律制度和兩國民眾的文化心理,擁有兩國的人脈資源和交流經驗,陳云斌成為天然的溝通“橋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陳云斌的事業(yè)迎來新機遇。為了更好地推介中國國內資源,也為了將更多優(yōu)質的德國產業(yè)帶回中國,他在2016年初成立了德中文化教育經濟促進會,并在德國杜伊斯堡、北京、廈門和遵義四地設立辦事處。
在陳云斌的努力下,一系列中歐合作項目落地生根。2016年,他組織德國政府、企業(yè)、專家、律所走進福建省的福州、廈門、龍巖等地,與當地政府聯(lián)合舉辦“走進德國”高新技術交流會及推介會。2017年9月,他組織歐洲6國17個企業(yè)到貴州省遵義市參加第三屆遵商聯(lián)盟大會,并投資考察、項目對接。2018年12月,在他的積極牽線下,成都大邑縣的智慧機械設備產業(yè)園成功引進意大利達涅利冶金電子爐設備。
“萬事開頭難。現(xiàn)在德中文化教育經濟促進會的整體布局已經成型,未來會有更多具體的項目落地實施。”陳云斌相信,只要用心發(fā)現(xiàn),勇于行動,海外華僑華人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有可為。
愛國愛鄉(xiāng) 情深義重
德國福建商會會長、德國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名譽領保聯(lián)絡員……翻開陳云斌的簡歷,僑團工作占據不小篇幅。聊起僑團工作,陳云斌談興甚健。在他的講述中,一個個具體而真實的故事如在眼前,其為人之誠樸熱忱也令人感動。
2002年,陳云斌開始在德國福建同鄉(xiāng)會理事會做僑團工作,2012年任會長一職。“我的手機一直保持24小時開機狀態(tài)。”為了真正幫助鄉(xiāng)親,他從自己做起,將同鄉(xiāng)會工作落到實處,“所有鄉(xiāng)親如果有困難,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誰對我的工作不滿,也可以隨時打電話給我。”
僑團的工作很瑣碎,有時甚至出力不討好,但陳云斌做到了今天,無怨無悔。小到幫助剛抵達德國的同鄉(xiāng)租房找工作,大到接待到訪的政府部門以及幫助在德遭遇法律糾紛、重病、死亡的海外僑胞,陳云斌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有的鄉(xiāng)親在異國他鄉(xiāng)漂泊一輩子,不幸得了重病。我會通過當地領事部門聯(lián)系國內,審核他們的身份,協(xié)助他們回國,在親人的懷里離去。如果在國外離世,我會協(xié)助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國內。”陳云斌動情地說,落葉歸根是每一個中國人世代不變的情愫,身處海外的華僑華人感受更深。
陳云斌總是忙個不停。2008年汶川地震后,陳云斌帶著募集的10萬元錢,回國向受災群眾捐贈。去年,在他的推動下,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廈門)聯(lián)絡總部設立,海外華僑華人在福建廈門有了一個“家”。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華僑華人為祖(籍)國的發(fā)展備感自豪。”陳云斌坦言,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海外華僑華人更自信了,向住在國宣傳祖(籍)國的積極性更高了。
“中國就是我的‘根’,一有機會我就在歐洲大力推介中國文化。”2008年,陳云斌與福建省外事部門合作,向漢堡海事博物館捐贈鄭和寶船模型。“鄭和代表著中國人的智慧和膽量。希望通過鄭和寶船模型的展出,讓外國人對中國多一點了解。”陳云斌真誠地說。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lián)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