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7日 16: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春紀事】桂林歸僑談華僑農場60年變遷:幸福生活節節高
【解說】春節臨近,記者走進廣西桂林市七星區華僑農場,在“僑居工程”印尼歸僑張停娘家里。張停娘和女兒及70歲的印尼歸僑朋友呂金龍在春節前忙著制作印尼傳統小吃菊花餅。張停娘嫻熟地取出面團放入菊花餅模具,在刷了一層薄油的烤盤上擠出一個個勻稱的菊花餅,80余歲的丈夫陳敬恒則在一旁用烤箱做最后一道工序——烤餅干,一家人其樂融融,年味兒十足。
【解說】1960年,18歲的張停娘和24歲的丈夫在印尼結婚后回國來到桂林華僑農場。據她描述,當時他們住在瓦房里,條件很是艱苦,白天她在農場種菜,丈夫則在馬家坊開荒種地,每天中午她都給丈夫送飯,丈夫之后進入桂林華僑農場從事會計工作,直到退休。
【解說】2012年,張停娘夫婦搬進了一套86平方米的“僑居工程”新居,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如今四代同堂共享天倫。這些年她和家人數次前往印尼探望親人,弟弟也曾來到桂林探望她們一家。如今不方便走動,他們就通過網絡視頻聯絡,共迎新春佳節。
【解說】在另一戶“僑居工程”印尼歸僑陳兆鈿家里,陳兆鈿拿出印尼風味清爽椰香的九層糕、印尼千層蛋糕、黃油香味的菊花餅和咸香酥脆印尼小麻花和茶招待來客。受父輩影響,陳兆鈿和家人保留了印尼的飲食習慣。糕點制作的調料她特意從印尼郵寄買回。
【同期】印尼歸僑 陳兆鈿
我是1960年從印尼回來到祖國,可以說呢我是跟著這個建廠60周年一起成長。以前回來住的房子都是平房,現在房子住的也是比較寬敞,我感受最深的我覺得我是最幸運的,最幸運就是回到中國,現在可以說是比較穩定跟幸福。
【解說】60年前,剛成立的桂林華僑農場丘陵荒地,渺無人煙,條件極其艱苦。如今桂林華僑農場投入7000多萬元人民幣建設“僑居工程”,徹底解決了農場職工住房危、舊、難的問題,創造了廣西華僑農場“僑居工程”新模式。
【解說】如今的桂林華僑農場道路寬敞,各項生活設施完善。每逢華僑農場舉行各項文藝活動,多年的印尼、越南等歸僑僑眷朋友都會相約排練節目,為大家演出。
【同期】桂林市七星區華僑旅游經濟區工委書記 陳鵬
六十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愛護下,通過打造僑居工程,漓韻僑鄉田園綜合體的創建,桂林華僑農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加。
【解說】2020年年末,桂林華僑農場迎來建場60周年。桂林華僑旅游經濟區將依托桂林“漓韻僑鄉”田園綜合體,依托“農業+旅游”模式,大力發展花海經濟和鄉村旅游,讓僑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楊宗盛 歐惠蘭 蔣豐慧 廣西桂林報道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