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先锋女优在线看片,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翁吻乳婷婷小玲21章小说,综合图区亚洲欧美另类图片

搜 索
首頁 > 工作動態 > 正文

愛國華僑王俊宏:赤誠華僑心 以身報家國

2024年11月13日 15:23    來源:南方日報

  “王伯,身體還很硬朗哦!”“王伯,精氣神很好啊!”10月10日,梅縣區雁洋鎮的一個小村莊——鷓鴣凹的一棟房子里熱鬧非凡,村民和政商界的友人紛紛過來看望一位剛回鄉的99歲老人——王俊宏。

  因為低調,王俊宏的名氣在梅州可能并不大,但在鷓鴣凹他可是“人氣王”,群眾心里一直感激王伯的好,出錢出力在村里修橋修路修學校,把村里的年輕人帶到自己的廠里工作,幫助他們在深圳安家落戶……其實,這些只是王俊宏做的千千萬萬慈善事業的九牛一毛。幾十年來,王俊宏已為家鄉教育、文化、醫療、扶貧助學等公益事業捐資近2000萬元。

  1926年,王俊宏出生在緬甸,父親是當地的僑領,4歲喪父的他由母親帶回家鄉完成學業。22歲時他重返緬甸,經過努力他成為當地華人教育領域的標桿,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他與其他華僑代表一起受到了接見。1979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他帶著家人到香港創業,隨后又在深圳成立百嘉電子有限公司,成為當時深圳最大的鐘表出口制造商之一。

  “在99歲時回顧我的一生,有苦有甜。越發覺得加快祖國的建設,走強國富民之路是我們華僑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對祖國的經濟建設助上一把力,就是我們對祖國母親深深的愛。”王俊宏動情地說。

  ●南方日報記者 陳萍 通訊員 鄧銳

  從小立下教育救國志向

  一頭銀色的頭發,干凈的白襯衫搭配黑色的長褲,拄著拐杖出場的王俊宏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了十幾二十歲,“我老了,這兩年眼睛和耳朵都不太好,希望您不要見怪。”這位99歲高齡的老人身上散發著知識分子的儒雅氣質。

  王俊宏4歲回國,在村里的民化學校接受了教育,奠定了他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基礎。

  “那時候我的老師都是具有進步思想的優秀教師,他們是地下黨員。白天我認真學習,晚上我變成小老師,給村里的婦女上課,教他們認字。”王俊宏笑著說起小時候的趣事,一些細節他依然記得清清楚楚,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因受到老師先進思想的鼓舞,王俊宏還和老師同學們在田間地頭自編、自導、自演小話劇,宣傳抗日思想,“看到通過宣傳教育產生的巨大的愛國力量,我更加確定了教育救國的宏偉志向”。

  隨著王俊宏他們抗日宣傳活動的深入,影響越來越大,驚動了校長,要求他們離開學校,于是他們自立門戶,成立了一間“貧民學校”,給那些沒錢上學的孩子們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學生涌入了我們的學校。那個校長沒有想到我們這批年輕人有這么大力量,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得不將學校交還給了我們,這是我第一次在教育救國的理念下取得勝利。”

  1948年,王俊宏接到了緬甸兄長的邀請,因緬甸華僑學校缺乏教師,希望他到那里工作。于是他便離開了祖國,回到了出生地緬甸。

  “到了緬甸后,我先后在禮低強華學校、直塘逸仙中小學、直塘中華公學、納不打華僑公學、仰光育僑學校任教,并成為緬甸華僑教師聯合會常務工委,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在這段教師生涯中,我經歷了風雨和磨難。”王俊宏說起那段日子,眼神里少了講述青少年經歷時的興奮與光芒,更多的是歷經苦難后的釋懷。

  1952年,王俊宏與當地愛國僑胞一起,創辦一間宣傳愛國教育的“逸仙中小學校”。在赴任的途中,他遭遇襲擊,全列火車中了八枚地雷,死傷慘重,“我死里逃生,行李財物被搶奪一空。為了按時開學,我又繼續出發赴任,逸仙中小學終于如期開學,在當地愛國華僑的大力支持下,校務得以慢慢發展。”

  1956年,王俊宏又被調到了仰光,在東區39條街創辦育僑學校,由于教師教學認真,學生進步很快,得到僑胞們的一致好評,因此家長們紛紛把子女送到該校讀書。

  令王俊宏感到驕傲的不僅是教出了許多出色的學生,還有當時國家領導人對他教育成績的肯定,“我在緬甸從事教育的生涯中,多次受到來緬甸訪問的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4年還和周恩來總理一起合影。”王俊宏驕傲地說。

  回國生活幾經輾轉

  正當王俊宏在緬甸華僑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1965年緬甸進行排華,他人生的轉折開始了。

  “我們的學校被查封了,孩子沒有書讀,這對極其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緬甸華僑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我們就以住家為教室,繼續教授華文,這樣就產生了數百個華文教學點。”王俊宏說,但由于形勢嚴峻,已經威脅到他們的人身安全了,于是,在國家的安排下,他全家五口人分為四次,分別在1965年、1967年春、1967年冬和1968年秋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王俊宏回憶,1968年冬天,他們全家終于團聚了,但卻不得不與當時1000多名歸僑奔赴惠陽潼湖華僑農場。“我的人生第二階段開始了。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

  農場建立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場內除了一排排低矮的土屋外,就是坑坑洼洼的土地,這里就是王俊宏一家的生活環境。當時條件極差,連夏天要掛蚊帳的繩子、竹枝、鐵線、鐵錘都沒有,要買日常用品,都得到二十里外的集鎮去買,生病看醫生就得到十里外的場部醫院去。

  王俊宏的妻子朱婷芬與他一樣都是教師出身,從未干過農活,但為了一家人不分離,也跟著他一起到了這里,“日子雖然艱苦,但能團聚我就很知足了,他走到哪,我和孩子就跟到哪。我很愛很愛他。”說到這里,朱婷芬老人深情地望著王俊宏,眼里閃著淚花。生活給了他們一家人重重考驗,也讓他們更加相愛和團結。

  1978年,黨的華僑政策讓王俊宏一家的生活再次發生了改變。“上級批準我一家定居香港。”就這樣,52歲的王俊宏攜妻帶子跨上羅湖橋,開啟了他另一段奮斗史。

  最初王俊宏在一個表廠里做搬運工,從事打包工作。“打包對于我這個五十多歲的人來說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每天要把幾十斤重的箱子搬上搬下,非常吃力,這樣的苦力工作我干了一年多。”

  后來在別人的幫助下他轉為從事測表工作。“但是因為我年齡大,眼睛吃不消,經常充血,在妻子和兒子的勸阻下,我離開了那家公司,來到一個大廈做管理員,但由于每天要在23層樓中爬上爬下,逐層檢查,同樣非常辛苦”,王俊宏初到香港便陷入了窘境。

  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朱婷芬卻表示那段日子非常開心,“我每天做好熱騰騰的飯菜等著他下班回家,感覺到非常幸福。”

  隨著王俊宏的孩子長大開始工作,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們一家的生活開始有了好轉。

  王海、王煒、王節進入鐘表廠工作,熟練掌握了裝配鐘表的技術,并將手表裝配帶回家做,他們全家開始了加工手表的工作。“我經常鼓勵他們,不要怕吃苦,要抓住機遇,發展創業。”王俊宏說,不論身在何處,他都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因為王俊宏一家做的手表走時準確,質量好,交貨及時,深得老板的信任。為了加工出更多的手表,他們將家中的床當作工作臺,做起了家庭加工場。“而我的妻子則負責全家的后勤,一家人齊心協力,日子雖然清苦,但非常充實和快樂。”王俊宏說。

  在短短的幾年中,王俊宏一家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此時大陸已經改革開放,“前半生我走的是教育報國,我想,我的后半生能不能實業報國?這種愿望強烈地催促著我。”

  堅定走上實業報國之路

  懷著對祖國深深的愛,王俊宏再次將目光投回那個養育他的土地,他決定到深圳投資辦廠。“當我再次走過羅湖橋時,望著羅湖海關的五星紅旗,我的內心很激動。”

  1986年6月,王俊宏與兒子王海、王節帶著50萬元資金,在深圳上步燕南路402棟與深圳南洋電子接插件公司合作創辦了百嘉電子廠。這家廠很快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不久,香港時運達電子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蘇永強先生要求和王俊宏合作,1989年他們加盟了時運達,投資了2500萬港幣創立了時運達(深圳)電子有限公司。

  “時運達(深圳)電子有限公司的成立使我的事業上了一個新臺階,很快我們的年營業額就達到了3億多人民幣,成為深圳出口量最大的鐘表制造商之一。1994年我們獲得全國鐘表業第一張ISO9001質量認證書,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王俊宏驕傲地說。

  經過多年努力,該公司形成了覆蓋全球市場的銷售網絡,800多個經銷商分布世界各地。連續多年被評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和深圳市百家最大工業企業。在國際上被譽為“最具實力的禮品供應商”,在美國禮品市場上排名第十一位。

  在事業上風風火火的王俊宏始終沒有忘記家鄉人民。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鷓鴣凹的年輕人紛紛到他的廠里打工。當時公司員工有600多人,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其中來自鷓鴣凹的員工占了30%,這個小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在他廠里上班。

  由于前半生從事教育事業,王俊宏待員工也像待學生一樣,給他們很多的關愛:員工家里有困難,他二話不說拿出錢給員工渡過難關;員工生病了,他和妻子朱婷芬四處奔走找醫生陪看病;員工想學更多的技術,他不僅給假,還出錢讓他們去培訓;員工到了適婚年齡,他們張羅著幫員工找對象……

  員工進廠的第一課,總是王俊宏給他們上,他教育員工要愛國愛鄉愛廠。他還立了一個規矩:員工每個月的工資要寄一部分給家里,如果誰沒有寄錢回家,員工父母有反映到村主任那里的,王俊宏會在下個月的工資里扣除這部分,代替員工寄回家里。

  因此,王俊宏每次回鄉,村里的人都自發到他家看望他,屋子里坐不下了就在屋外站著,“王伯待我們是真的很好,1987年我就去他廠里上班了,如今我在深圳也安家了。我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虧了王伯的提攜。”王良炬說,老板是他的貴人,也是他的恩師。

  朱婷芬回憶,雖然管理著這么多員工,但從未見過丈夫發過脾氣,對于做錯事的員工,他從來都是耐心糾正,“他的性格很溫和。他常說,他把員工當成學生,做錯事也是正常的,要用心教好他們。”雖然離開教育崗位許多年,但王俊宏依然在工作中保持著誨人不倦的心態,受益的員工無不心懷感激。

  心系故里反哺桑梓

  “我終于可以為家鄉出力做點事了。”這是王俊宏事業有成后的第一個念頭。

  1981年春,王俊宏赴港后第一次回鄉。當時他到香港不久,一家人都還在打工,在社會底層拼搏。回到家鄉的河對岸塔子崗準備渡河,看見渡船很破爛,便問船工:“這么破的船怎么還敢開啊?”船工無奈地說:“沒辦法,沒有錢修啊!”于是便問船工買一條新船要多少錢,船工回答,要三四百元。

  這個數字,在當時的梅縣農村,無疑是一筆龐大的資金。王俊宏聽了毫不猶豫地掏出500元交給船工,平靜地說,“這500元送給你,去買一條新船。”船工頓時被眼前的情景驚住了,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船工顫抖著伸出雙手,接過五百元,不斷地說著感謝。

  那年重陽,王俊宏再次回到家鄉。又來到塔子崗下渡河,看到嶄新的渡船,十分欣慰。于是又拿出3000多元,在塔子崗下建了一個“愛鄉亭”,供過往的鄉親遮風擋雨。

  從那時起,每年的清明、重陽、春節,王俊宏都要推掉一切事務,趕回梅縣老家。少小離家的他,對家鄉的那份情愫始終割舍不斷,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令他魂牽夢縈。

  “一個孩子不離開母親的懷抱就不知失去母親的滋味,一個公民不離開自己的祖國就不知道祖國的神圣。我作為海外歸來的游子,更深知祖國可愛,家鄉可愛。如今能為家鄉建設出力,做點實事,我比什么都快樂。”王俊宏對國家、對家鄉愛得深沉。

  1982年,他給村里的民化學校捐款購置教學設備;1987年,他捐建民化學校禮堂;1990年,他為鷓鴣村老年協會捐建一座兩層樓的會址;他還出錢為村民建加工廠,拉高壓線,安裝自來水……

  1994年,王俊宏回鄉到民化學校看望師生,看到有一幢教室墻體出現裂縫,馬上組織校長和行政人員開會,會上他動情地說:“這是危房,要立即拆掉重建。我拿出30萬元,你們抓緊點,不要讓學生的安全出問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還出資讓教師去潮州等地聽課、參觀、學習,他把深圳的汽車開回來,載著老師去外地學習。

  “作為華僑,他不是錢最多的,但他對家鄉是非常熱心的,只要村里有困難的事有求必應。他對鄉村水利、筑路、加工廠等各項事業建設和老人福利事業都熱心捐助。”鷓鴣村的老書記王育慶說,過去的幾十年,王伯為家鄉所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王俊宏的慈善不局限于鷓鴣村,他還捐資10萬元設立“梅州市王俊宏教育助學專項基金”;捐資30萬元設立“丙村中學王俊宏教育助學專項基金”;捐資10萬元給廣東扶貧教育基金;在五華縣安流鎮福江小學建了一座“時運達教學大樓”;支持深圳的城市建設,1992年投資4500萬元成立“深圳綠美實業有限公司”,主營環保項目,而后將整個公司無償贈送給政府,為深圳的環境保護作出卓越貢獻……

  王俊宏雖然低調,但為國家、家鄉做的貢獻大家都有目共睹。1999年,他受邀參加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登上了北京天安門城樓;2003年,他被授予“中華愛國之星”榮譽。

  曾經,他是誨人不倦的王校長,培育了無數英才,他還是叱咤商海的僑商,把握機遇創造財富。如今,他只是那個喜歡回家鄉四處轉轉,走走看看,見到鄉親們就很開心的王伯。

  緬甸出生,幼時回鄉,青年離鄉,老年再次回鄉。王俊宏的一輩子都在與故鄉不斷地離別、重逢,每一次的離別他都為下一次的重逢積攢更多的愛。(來源:南方日報)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