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14:49 來源:荊楚網
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浪潮中,非遺文化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智慧。一支由尤晶、呂梓鋒、李心怡、歐陽鐘毓和賴曉萱組成的“僑脈閩情”調研隊深入泉州,探尋蟳浦女服飾及簪花技藝、提線木偶戲、南音與南音琵琶這三項閩南非遺,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助力其傳承與發展。
海畔的簪花遺韻
蟳浦女服飾及簪花技藝是閩南沿海獨特的文化符號。簪花習俗始于宋代,歷經歲月洗禮,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服飾看似質樸,實則搭配講究,媽祖巡香時穿大紅大花服飾,寓意好運降臨;日常著裝中,藍色上衣搭配白色褲腰,紅色上衣則配藍色褲腰。發型設計源于勞作需求,腰包方便海邊交易,處處彰顯著生活智慧。
調研隊與非遺傳承人黃晨老師深入交流。黃晨老師從十二三歲起研習簪花手藝,堅守近五十載。他回憶,改革開放時簪花技藝一度衰落,2004年在政府保護下才重煥生機,他的店鋪成為傳承火種。如今,服飾制作結合手工與工廠工藝,花色愈發多彩,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然而,隨著簪花文化在網絡走紅,大量游客為拍照打卡而來,對文化內涵了解甚少,外地服飾元素的涌入也使當地傳統服飾文化受到沖擊。
指尖上的千年傳奇
泉州提線木偶戲起源于漢代,興盛于唐宋,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時,木偶憑借絲線牽引,在演員操控下活靈活現,演繹世間百態。
福建青年木偶主理人黃江毅老師出身木偶世家,深耕提線木偶表演近二十年。每場演出前,團隊都精心籌備,從劇目篩選到木偶、道具準備,力求完美。塑造角色時,注重融入現代審美,如《將進酒》中的李白木偶,通過對其外觀的改良和詩文元素的融入,展現出當代人喜愛的藝術形象。提線木偶依靠獨特線規和表演方式,細膩表現人物神韻,但在打戲方面存在局限。面對現代娛樂的挑戰,劇團積極創新,與街舞、現代舞跨界融合,涉足影視領域,在政府扶持和旅游發展帶動下,獲得了更多關注,不過仍面臨傳播平臺有限、就業方向狹窄等問題。
弦音中的千年雅樂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以泉州閩南語演唱,由聲樂曲與器樂曲構成,分為“指套”“散曲”“大譜”三部分,用獨特五聲音階保留古漢語音韻。表演形式別具一格,五人樂隊配合默契,樂器旋律交織,盡顯千年雅樂的獨特魅力。
泉州師范學院研究生莊建君自幼與南音結緣,如今與伙伴組建團隊致力于傳承。過去,南音極為小眾,2023年《百鳥歸巢》登上央視春晚后,關注度大幅提升。團隊積極探索創新,嘗試與流行樂、古風歌曲結合,但在保留南音原汁原味與滿足當代審美之間尋求平衡仍充滿挑戰。
南音琵琶是南音的關鍵樂器,69歲的蘇來興老師專注制作四十余載。他12歲時因熱愛踏上制作之路,全憑自學掌握精湛技藝。制作一把南音琵琶需五天,全手工打造,工序繁雜,選材嚴苛。盡管作品備受贊譽,但如今面臨傳承斷代困境,年輕人對這門手藝缺乏興趣。
傳承之光,照亮未來
這三項非遺文化是閩南歷史的生動見證,凝聚著先輩們的智慧與情感。傳承之路,既有傳承人的執著堅守,也有創新的勇敢嘗試。然而,非遺傳承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關注度不足、理解流于表面、傳承人才斷層等。
非遺文化不應被束之高閣,它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共進。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保護政策,搭建更多展示平臺;教育機構要加強非遺教育,將其融入課程體系,培養年輕一代的興趣;媒體應發揮傳播優勢,通過多元渠道講述非遺故事,讓更多人領略其魅力。而我們每個人,都應成為非遺的傳播者和守護者,珍視這份文化瑰寶,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讓文化的火種在歲月長河中熊熊燃燒。(通訊員:李心怡、尤晶|攝影:呂梓鋒、賴曉萱、歐陽鐘毓 來源:荊楚網)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