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4日 15:18 來源:羊城派
“這是一場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我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生活的艱苦與信念的堅定。”廣州中醫藥大學香港籍學生王倩雪在重慶研學結束后感嘆。
2月15日至20日,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國情·華夏行”國情研學營(重慶站)開展。41名港澳臺僑及國際學生代表通過實地考察、文化體驗和調研實踐,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中國的壯美河山,從紅巖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從歷史遺產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重慶城市風貌感受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賡續紅巖薪火,體驗非遺魅力
學校黨委書記陳文鋒與同學們共赴“行走的大課堂”,參觀紅巖革命紀念館和渣滓洞,體悟革命先烈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傳承“竹簽子是用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的紅巖精神,在紅色沃土中厚植家國情懷、汲取奮進力量;中國三線建設的歷史見證——816地下核工程遺址,是無數建設者用青春和熱血鑄就的豐碑,引發同學們對愛國與奉獻、個人與時代關系的深刻思考。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古人類標本、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等特色藏品,為同學們開啟與歷史、自然和人文的對話之旅。
在洪崖洞歷史街區,在非遺扎染工藝現場,在誕生于南宋的立體“清明上河圖”、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同學們在親身實踐中傳承文化根脈。
活動負責人介紹,本次為期六天五夜研學實踐,設置了行前教育、研學實踐、總結匯報、撰寫調研報告等環節,全鏈條夯實研學的內涵和外延。通過文化導覽、學習交流、小組討論、分享心得等互動模式,為同學們搭建學習、展示、交流及協作的平臺,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場景與實踐舞臺。港澳臺僑及國際學生代表深度探訪這座融合紅色歷史、巴渝文化與現代活力的英雄之城,體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感受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滋養他們以所學專長講續寫“一國兩制”實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學生感想:“一場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豐富的研學內容令同學們感受頗深。
“整個研學之旅,我想用嘆為觀止來形容。”2023級第二臨床醫學院中醫學專業香港籍梁嘉明說,“紅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華,激勵著我們在逆境中不退縮,堅持追求自由和真理。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通過‘微改造’的方式,運用‘留、改、拆、增’等措施,在不進行范圍改版的同時,解決了社區生態問題,這其中的科技含量和脈脈溫情讓我非常感動。”
“先輩無私奉獻的精神,時刻提醒著我要傳承先輩精神,捍衛祖國利益,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2023級第二臨床醫學院中醫內科學博士生香港籍黎永鴻表示,“身處和平年代,我們應將先輩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價值追求,并在學習工作中躬身踐行這些價值追求。作為醫學生,我們要始終秉持醫者仁心的理念,以患者的利益為重,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和專業的醫療服務。”
“一座重慶城,半部民國史。這是一座堅強的城市,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020級第一臨床醫學院中醫學專業澳門籍林樂詩說,“參觀紅巖革命紀念館、渣滓洞、816工程和觀看《重慶·1949》舞臺劇時,當劇終五星紅旗冉冉出現的那一刻,我潸然淚下,深深感動于革命先烈們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付出的巨大犧牲。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當銘記歷史,堅定理想信念,肩負起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
“作為一名臺灣學生,踏上重慶這片孕育無數奇跡的熱土,我深深體會到華夏大地深厚的文化積淀,更被這片土地流淌的紅色血液所震撼。”2022級第二臨床醫學院中醫學專業臺灣籍劉又瑄說,“紅巖革命紀念館的灰墻上,泛黃的電報底稿清晰可見,一段段翔實的文字、一件件承載故事的文物,將我拉回到那個風云激蕩的革命歲月。這次研學讓我深刻了解到‘人民的國家’背后深遠的意義,我也深切體會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很自豪,我們共同擁有這份精神文化和歷史記憶。”
2020級第一臨床醫學院中醫學專業馬來西亞籍蔡高涌則表示在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看到了雪,圓了今年的一個夢想:“我帶著對中華文化的全新理解、對先輩奮斗的敬仰返程,盼望著下一次重逢,續寫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文 | 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廖曉鍵 蔡苗
來源:羊城派
中國政府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 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 |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 | 中國致公黨 |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35號 郵編:100037 聯系方式:gqb@gqb.gov.cn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版權所有 中國僑網技術支持
[京ICP備05072101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928]